楞严经原文网
楞严经原文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导读: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佛教就像寓言,故事里面有故事。佛教的“故事里面的故事”,才是佛教的真实含义,所以,佛教的《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就告诫人们,世人看到的佛教文化,只是佛教文化的表面义,而不是佛教文化的真实义。我们要了解佛教文化,不能停留在它的表面义上,应当透过其表面义,见其真实义。佛教文化的表面,是神秘玄妙的,好像佛教说的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好像佛教说的是鬼神世界的事。其实不然,佛教“故事里面有故事”,只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及其证悟我们的妙明真心的方法。所以说,佛教的文化形式是宗教隐喻,佛教的实际内容,则是关于人们的“心灵世界”的一门学问。

智慧不够的人,总是借着佛教的文字,凭着自己的想象,妄想出佛教的含义,这便是佛教所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譬如,《阿弥陀经》云:

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帀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1]

世人看了这段经文,自然就会想象,在太阳落的那个方向,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名曰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说法。极乐世界,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装饰而成。

看了这段经文,若作这样的想象,若作这样的认为,便是“依文解义”,便是“三世佛冤”。何以故?佛教经文,有二重义,一是表面义,二是真实义。佛教就像寓言故事,既有其表面义,还有其真实义,表面义所隐含的义,才是佛教的真实义。譬如,佛经的题目,有七种立题,也叫做七种比喻。以《阿弥陀经》为例。阿弥陀佛是人,用阿弥陀佛作个比喻,这便是人喻。“阿弥陀”的这第一重义,亦称表面义。阿弥陀佛所喻的那个实际,则是诸人的妙明真心,则是诸人的自性弥陀,这便是“阿弥陀”的第二重义,亦称真实义。阿弥陀佛是这个题目的表面义,妙明真心是这个题目的真实义。世人把表面义当作真实义,这就把阿弥陀当成了他,于是,心外立他,心外求他,这就成了心外求他的外道见解,也是佛教接引外道的方便说教。

佛经的题目,皆是比喻。一切比喻,共分七类,称为七种立题,亦称七种比喻。佛经的正文,也是比喻。无量的比喻,无量的表法,所喻的那个实际,只是诸人的自心实相。譬如“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西方,表放下,放下心中的执着,放下心中的挂碍。放下即西方,西方即放下。极乐,表绝待之乐,表本然之乐。世界,表三世与十方的统一。世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界有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普照三世、遍含十方的妙明真心,即是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

如此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通体放下、回归自性后的自心境界,是自性极乐,是自性净土,是自性世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也只是放下心中的十万亿贪嗔痴。放下了心中的十万亿贪嗔痴,回归了自性妙体,便是过了十万亿佛土,便是到了极乐世界。可见,过十万亿佛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度脱自性众生,恢复自性的清净,恢复本然的快乐,这便是佛教所说的“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惠能大师云: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3]

从相上来说,西方极乐世界,有十万八千亿之遥。这十万八千亿之遥,就是我们心中的十恶八邪。说远,是为下根人说。若是上根人,则不说遥远,而是直指人心,令其见性。所以惠能大师接着说: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4]

依照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执持名号,心念耳闻,妄念若起,也不理睬。如此而念,心中的恶,则自然消融,心中的邪,则自然脱落,便能当下超越十万八千,便能当下直达极乐净土,亦名当下回归自性净土。可惜,迷人念佛,向外喊他,大违佛意,故成南辕北辙之行,是故净宗大德告诫学人,莫向外求,但向己见。

省庵大师云:

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5]

一元大师云:

“西方弘誓广流通,一句弥陀好用功。历历分明无间断,声声唤醒主人翁。[6]

莲池大师云: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7]

“声声唤醒本来人”,“声声唤醒主人翁”,就是“声声唤醒自心”,就是句句觉悟自心。莲池大师云:“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8]

《释净土群疑论》云:

问曰:《观经》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云何是心即能作佛也?

释曰:案唯识之理,心外无别法,万法万相皆是自心。故《起信论》言: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维摩经》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言:“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故知万法,皆心变现。当用此心,观彼佛时,阿弥陀佛为本性相。众生观心,缘彼如来,不能心外,见佛真相。当观心变,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相分。能观之心,是名见分。见相两分,皆不离于自证分。见分之力,能现相分。故名是心作佛也。此相分即是自证分心,无别有体。故名是心是佛。欲观如来一切功德,皆用自心所变影像。故名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也。[9]

佛教不是向外求佛的迷信,而是觉悟自心、净化自心的圣贤之教,而是觉悟自心、净化自心的君子之行。

[1]《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三四六页下。

[2]《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大正藏》十四册,第五三八页下。

[3]《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五二页上。

[4]《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地三五二页上。

[5]《省庵法师语录》卷二。《卍续藏》第六十二册,第二十五页下。

[6]《莲邦诗选》。《卍续藏》第六十二册,第八〇三页中。

[7]《云栖净土汇语》卷一。《卍续藏》第六十二册,第五页中。

[8]《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一。《卍续藏》第二十二册,第六〇六页中。

[9]《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六十六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