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默照禅/ 文章正文

默照禅的修持法

导读:相信现在已经对佛法和禅宗已经都了认识了吧,它们里面都是有很多的智慧和经典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去修行,这样是对自己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默照禅的修持法吧!...

相信现在已经对佛法和禅宗已经都了认识了吧,它们里面都是有很多的智慧和经典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去修行,这样是对自己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默照禅的修持法吧!

默照禅的修持法

「默照禅修持法」- 静坐 放松,看著你的心…… 文/圣严法师

一、方法

1.调身/打坐时,怎麽坐?

调身、调心,是从调息开始,先把呼吸调匀了,身体自然会舒畅,心念自然会安静。

调身,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坐姿,让身体感到平稳、舒服、轻柔。打坐姿势的要领是,将身体的重心感,放在臀部和垫子之间,脊椎和后颈是垂直的,后脑、后颈,直到尾椎骨为止,呈一直线。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左曲右歪;坐的时候头顶与上空呈一条垂直线,不要低头或仰头,下半身最好将双腿盘起,如果不能盘腿,两脚交叉坐或者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双手的手心朝上,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重叠置于腿上;然后轻合嘴唇、舌头轻抵上颚、轻扣上下牙齿,眼球放松,两肩、两臂、两手均不用力,腰部挺直,小腹放松──这是最正确的姿势。

正确的坐姿,可以使身体稳定、心念集中,全身的气脉循环更为通畅。重心的感觉,不在头部或上身,而是在臀部和垫子之间,身体其他的部分则不去管它。眼睛可以闭著,但是这样很可能会昏沉打瞌睡、有幻境、有杂念,那麽,可以将眼睛睁开20%,但只是睁开而已,眼前的东西不需要去注意它。要练习将我们的心,用来享受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能够如此,心有所寄,就不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了。

2.调息/打坐时,怎麽呼吸?

呼吸的感觉,是在鼻孔的前端部位,但是不要特别去留心空气进入鼻孔之后,是进到肺部或进到哪里;就是自然的平常呼吸,不要控制它,不要故意让呼吸快或慢、深或浅,只要知道有呼吸出及呼吸入的感觉就好。这时你的心,就好比站在电影院门口的收票员,收到一张票,就让一个人进去,至于进去之后是坐在哪一个位子上,那就不是收票员该管的了。

有些人想控制呼吸,希望呼吸越长越好,越深越好,这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引起呼吸不顺、胸闷气塞的副作用;也有的人呼吸时注意小腹,最初开始能够感觉到小腹在蠕动,但是,这只能使心一时间安定下来,却没有办法入定和开智慧。所以,当横隔膜下降时,呼吸的深度可能会使小腹起伏蠕动,但不要试著用意志去控制它蠕动,只晓得呼吸的感触是在鼻孔就好。也许有人已经习惯呼吸在小腹的蠕动,并且心境平静,那麽可以暂时用它,直到你的心已安定之后,就不要再去注意小腹了。

每次开始打坐,都要把姿势坐好,这是调身。坐好之后觉得身体很舒畅,然后晓得呼吸,享受呼吸,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打坐,而呼吸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所有的感觉也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不须特别注意某一或某些部分。

不特别注意局部或局部的状况,不受身体、环境以及心里的状况困扰,保持清明的心,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打坐,这是「默」;晓得身体在打坐,清楚知道身体及周遭环境的状况,也觉察到心里所产生的杂念妄想,则是「照」。很清楚知道身体在打坐,也知道身体上的状况,但是不去管它,这便是「默照同时」。

3.调心/打坐时,怎麽安心?

默照修行法有四个调心的层次:

(1)收心:

把心从「缘过去境」以及「缘未来境」的状况,收到「缘现在境」的这一点上。舍下过去境及未来境,是「默」,缘现在境是「照」。

(2)摄心:

是将收回的心,摄于现前正在用的方法上。也就是把心从过去境及未来境中收回来,只缘现前境之后,进一步将现前境的范围缩小,对于现前环境所发生的种种状况,虽然可能都看得到、听得到,但是不要被它们所影响而生起情绪反应。接著,很清楚地把现在的这一念,既不被杂念、妄想、瞌睡所困扰,也不要跟杂念、妄想、瞌睡缠斗,只要把心轻松而又绵密地用在方法上,其他问题就不会产生了。不跟杂念、妄想、瞌睡缠斗是「默」,把心用在方法上是「照」。

(3)安心:

是将心念安住于正在用的方法上。此时的心,已经可以不受身心环境的各种状况所影响,平稳、安定、持续地在用方法。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也清楚知道自己已在平稳、安定的状况中打坐。清楚知道就是「照」,平稳安定则是「默」。

(4)无心:

放下一切攀缘心,既不执妄境也不求真境,如常人一般生活,这便是《金刚经》的「无住生心」,亦即《六祖坛经》的「无念心」、「无相心」。从安心而至无心,是持续用功,不断地放舍诸相,一直到了无心可安亦无相可舍的状况。在这过程之中,收心的层次要舍过去、未来;摄心的层次要舍杂念、妄想;安心的层次要舍身心环境正在发生的状况;无心的层次要舍妄、舍真,不执有无两边,也不著中间。一如〈永嘉证道歌〉所说的「不除妄想不求真」,但也不是躲在无事窟中享受安逸,而是随缘摄化,悲智无量。

二、态度

修习默照禅必须遵守的基本态度,有如下三点:

1.发大悲心: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能让我们彻悟成佛的心。

默照禅的修持法

发起大悲心的目的,在于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以及体验到各人的本地风光。为了达到修行的目标,就得从放舍诸相下手,虽然尚未见到本来面目,尚未体验到本地风光,但是要练习朝著这个方向努力。放舍诸相即是「默」,努力于放舍诸相的练习即是「照」,这就是默照禅法的入门方便。

2.放舍诸相:

放舍诸相就是不执著任何现象,实际上就是无住心。心不住于心理现象、不住于身体现象、不住于环境现象。所有心内、心外的一切现象,虽有,但不要去执著它,不要去在乎它,便是放舍诸相。不住于任何一种现象,就是「默」;知道所有的现象都是正在发生中,那就是「照」。所有的生灭状况,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执著它,不因各种状况发生而心生波动,这就是放舍诸相;在打坐中,了知任何现象出现时,能够不起第二念,当下就是默照同时的放舍诸相。

如何放舍诸相?就是从放松身心、安定身心著手:第一,先把眼球放松,然后将整个身体放松,头脑不要去注意什麽,也不要去思考什麽,只晓得自己是在放松状态。第二,身体坐直,脸部的肌肉放松、肩颈放松、臂不用力、手结法界定印置于腿上,不再管它;后腰放松、小腹放松,然后享受呼吸、欣赏呼吸从鼻孔出和入的感觉,其他的不要管。第三,进一步,心已比较安定,杂念也少了,此时如果不清楚体验呼吸从鼻端进出的感觉,很可能会打瞌睡。这时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轻松地体验、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打坐即可。

3.休息万事:

对凡夫而言,修行和烦恼都是事,心中有所牵挂,就叫「事」。随时随地让心中的牵挂停止,心里没有任何牵挂时,虽也照常过生活,但那就是休息万事。

事,是不可能没有的,你千万不要把前一念已发生过的事,以及后一念尚未发生的事,牵挂在身上。刚刚做的事已经做过了,可以有记忆,但不必牵挂;还没有发生的事,可以有计画,但不要悬念;凡跟当下所用的方法不相应者,全是闲事,必须随时放下,这就是「休息万事」了。 [3]

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默照禅的提倡者曹洞宗人宏智正觉(1091年~1157年)认为临济宗宗杲的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与看话禅相对立,他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宏智正觉强调,默与照是禅修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结合,统一起来。他说:“缄默之妙,本光自照。”(1)默是照的体(本),照是默的用,体用融合为一。他在《默照铭》中也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妙存默处,功忘照中。……默唯至言,照为普应。”(2)他还说:“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顶透底。”(3)这是说,默即有照,照体现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失照,只有默照宛转回互,相辅相成,才是理圆无碍。只有默照理圆,才能透顶透底,完全觉悟,终至解脱。

宏智正觉还把默照修持与体用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四借”(4)法来启导学人的禅修要路。“四借”法是:

(一)“借功明位”,“功”指用,“位”指体,这是透过现象界万物的作用以明确其本体。

(二)“借位明功”,以万物的本体明确其作用。

(三)“借借不借借”,万物的本体与作用共忘,空寂无物。

(四)“全超不借借”,超越第三的空位,进入一念不存的自由境界。这也是默照禅修持的过程。

在唯心论和般若学的思想基础上,宏智正觉以“心空”为默照禅追求的目标。他说:“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5)认为一切现象、形相,都是心的产物。心是万法的本体,也是解脱的枢纽。他说:“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6)“心空”就是“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就是“本来时节”,就是众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为了达到“心空”境界,宏智正觉特别注重这样几点:

(一)参究“空劫前事”

《正觉宏智禅师塔铭》云:“盖师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7)“淳”,子淳,宏智正觉禅师的师父。所谓“空劫前事”也就是静坐观照“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8)。佛教认为,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每循环一次,称为一“大劫”。“空劫”是“唯有虚空”的阶段,也就是世界出现前的空寂时代,此时天地未开,浑沌一片,无一切对待差别,是为本来面目。宏智正觉提倡观照空劫前的状况,以使“心空”冥合空劫前的本来面目。

(二)“彻见离微”

宏智正觉说:“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9)“离微”(10),指法性的体用。“离”是离开诸相而寂灭无余,是法性的体,“微”是微妙不可思议,是法性现象存在的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默照是彻见法性体用的根本途径,能彻见法性体用,也就机用自在。宏智正觉认为,遵循默照之道,就能彻见人生宇宙一切现象存在的本源,也就能显示般若智慧的微妙作用,灭除烦恼,获得解脱。

(三)“不对缘而照”

宏智正觉在《坐禅箴》中说:“佛佛要机,祖祖要机,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11)认为诸佛和祖师的禅修秘要是“不触事而知”和“不对缘而照”,如此必知微照妙。对于“不对缘而照”,宏智正觉还展开说:“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12)“不对缘”是既不为外缘所流转,也不为内缘所左右;既不受外界事物所影响,也没有内在感觉思维活动,如此就能心虚照妙,不昏自得,廓然忘像,皎然莹明,进而面对一切事物,也就无纤毫芥蒂的障碍,获得圆通自在。以上三点也可说是默照禅的特征。

十分明显,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是渊源于菩提达摩的壁观安心法门,以及神秀的长坐不卧禅法,是对菩提达摩和神秀坐禅法门的回归。但是在观照的对象与内容方面,默照禅与神秀的禅法又有很大的差别。宏智正觉批评神秀禅法说:“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13)这是说,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说法,犹如区分“墨中煤”一样的荒谬。宏智正觉认为,本心虚净光明,不受尘埃污染,而神秀主张观心看净,拂拭尘埃,是自寻烦恼。在宏智正觉看来,并没有身、心一类的特定照观对象,观照时应当“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14)不仅要扫除一切的观照对象,而且观照者自身也要寂灭。不是基于原罪意识的宗教救赎,而是基于本心虚净的心灵超越。从这方面看,默照禅又是继承石头希迁以来的禅法宗旨,并将其推向身心彻底空寂的极致。

看话禅的倡导者宗杲激烈地批评了默照禅,他说:“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15)又说:“有般杜撰长老,……教一切人如渠相似,黑漆漆地紧闭却双眼,唤作默而常照。”(16)宗杲认为,默照禅只会使人增加心头的迷雾,虚生浪死,无有了期,永远不能觉悟,不得解脱。宗杲还认为,默照禅源自菩提达摩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的禅法,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可以入道,是方便门;借方便门以入道则可,守方便而不舍则为病。”(17)说达摩禅只是入道的方便手段,把方便手段视为究竟方法是不对的。 宗杲不是笼统地反对坐禅,他认为坐禅是入道的手段,不能作为究竟的方法,更不能视为唯一的目的。宗杲对默照禅的批判,表现了看话禅与默照禅的差别与对立。

默照禅虽受到宗杲的批判,在流传上也没有看话禅那样广泛久远,但也非常盛行。宏智正觉住浙江天童寺垂三十年,四方学者闻风而至,多逾千二百人,该寺遂为一代习禅中心,一时影响至为巨大。

(1)【《宏智禅师广录》卷九,《大正藏》卷四八,109b。】

(2)【《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100a~b。】

(3)【《宏智禅师广录》卷八,100b。】

(4)【《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99b~c。】

(5)【《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60c。】

(6)【《宏智禅师广录》卷五,60b。】

(7)【《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5册,455页。】

(8)【《大明高僧传》卷五《释正觉传》,《大正藏》卷五十,915a。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示吕机宜(舜元)》中评默照禅:“一味以空寂顽然无知唤作威音那畔空劫以前事。”见《大正藏》卷四七,901c。】

(9)【《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100b。】

(10)【参见《宝藏论·离微体净品》:“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盘,微者般若。般若故繁兴大用,涅盘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见《大正藏》卷四五,147a。】

(11)【《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卷四八,98a~b。】

(12)【《宏智禅师广录》卷六,《大正藏》卷四八,73c。】

(13)【《宏智禅师广录》卷四,《大正藏》卷四八,37b。】

(14)【《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70c。】

(15)【《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六,《大正藏》卷四七,923a。】

(16)【《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七,《大正藏》卷四七,925a。】

(1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五,《大正藏》卷四七,919a。】

默照禅的修持法

以上就是对默照禅的修持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不管是修行那种经典,都是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得到领悟,让师兄可以更好的生活,让师兄获得的好处和功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