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十七讲)
请看经文。“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好,看这一段经文。这还是正宗分的第二结构段,特别劝勉众生应当求往生以发愿。上面谈到了往生的利益:带业往生的凡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都能成为阿鞞跋致,一生都能成佛——揭示往生净土的无上利益。下面就紧接着:特别的来劝勉要发往生之愿。佛就告舍利弗长者说,如上的那种大事因缘——就是往生成佛的大事因缘,众生幸而得闻者……闻到净土法门是“幸闻”,幸闻就是本来我们的福德、智慧是不堪闻的,是闻不到的,但是由于释迦牟尼佛大悲心非常猛利,这个是众生得大利益的事情,所以就处处勉强宣说。我们能够听进去,能够相信,这就叫幸闻。这个不容易哟!《法华经》里面当佛要说成佛法门的时候,五千个增上慢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下退场了。他就是不当闻,闻不进去;闻了生反感心,他就自然退场。这个净土法门亦复如是,很不容易闻,很不容易信。但是你还能够幸闻,就应该生起稀有难遭之想,就应当发起大愿:愿生彼国。如果这愿不发起来,你就是闻了也等于白闻。那为什么要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主要是能跟如是——就是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一生补处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能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一处在空间的概念是一个极乐净土,从心性上来说就是一心——阿弥陀佛的愿心。所以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就能够证明凡圣同居土横具上三土。一生成佛的依据就在这一句。
好,下面对《要解》里面这句经文几个重要的概念要了解。什么叫“诸上善人”?一般前面讲的声闻、阿罗汉,还有菩萨——三贤位菩萨乃至十地菩萨,这些都可以称为善人。唯有一生补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在菩萨因地当中是登峰造极的。他们的数量很多,叫“诸”。“其数甚多”叫诸。这些人才能称为“上善人”。除了等觉菩萨之外都称为善人。这里讲“俱会一处”是指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也可以说是凡圣同居秽土。那么在凡圣同居土里面有凡夫,也有圣人。圣人有两种圣人。一种是叫“实圣”。实圣就是:他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来修行的,是由于他有漏的业力还没有断,在这里继续断惑证圣的,这叫实圣。比如像初果圣人要七次生到天上、人间;到了二果呢,还得要“一来”;到了三果圣人才能生到五不还天:这是由于他在这里有漏业感召过来的。还有叫“权圣”:大权示现的圣人。这是上三土的圣人以及他方世界的佛菩萨。由于他们有大慈悲心的愿力,随顺这个世间凡夫众生的根机示现救度,有这二种因缘,我们这些凡夫就可以跟圣人同居在一个刹土。等到实圣——初果、二果这些圣人——他们有漏业尽了,业尽情空了,灰身灭智了,他就离开这个世间。那么大权示现的菩萨:众生能感之机尽了,他度众生的愿满了,他也离开这个世间。这一离开,他跟我们凡夫就相差很大:“苦乐悬殊”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我们这世间跟圣人同居是暂时同:暂时住在这个地方,因缘到了他就离开了。那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就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凡夫跟圣人同居叫究竟同。
好,那这里又进一步阐释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是什么身份。这个身份你很难去标显他。如果说他是凡夫吧,但是他不要经过转生就一定能够得一生补处,一生成佛,就是哪个地方有缘分他就到哪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没有两样。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凡夫——非凡。如果说他是圣人,是一生补处菩萨吧,但是确实他的见思烦恼没有断。从他断惑的程度来说,你又不能说他是等觉菩萨。那这种情况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诠释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教网、教观——所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不仅释迦牟尼佛的教网没涉及,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刹土诸佛的教理也没有办法来诠释这个问题。这就是极乐世界的那种特殊之处:非凡非圣,即凡即圣。好,那透过这一点知道,这些众生往生后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善人,他们是在实报庄严土,乃至于佛是在常寂光土;但带业往生的凡夫是在凡圣同居土。哎,这里面就有一个特别之处我们要注意:首先,我们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重要意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要修行,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定要考量清楚。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三界的分段生死,离开凡圣同居的秽土。但是从通途教理的这种解脱道来说,凡圣同居你要离开是最难的事情。见思惑一定要断尽,你才能离开凡圣同居的秽土。这就是: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好,阿弥陀佛因地知道我们很难出离三界,所以才建构一个极乐净土——凡圣同居的净土——跟我们对应。而且这个凡圣同居的净土跟十方无量佛刹的凡圣同居土比,有他的特别之处。这个特别之处就是:你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就能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此土凡圣同居非常难以脱离;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你可以信愿称名,感通佛力,带业横超,而且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不是凡夫。但你也不能决定说他是圣人,因为他还是一个见思惑具足的人。但是他具有圣人的功能作用。要了知这个道理,了知它通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与那些宗门教下的人交流比较困难?就像印祖说的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净土。原来我看到这句话总是觉得难理解:通宗通教的大通家应该更信净土。那这些年来确实我也接触一些学通途法门的人,还真的觉得印祖这句话很有道理。他常常对净土法门用通途的教理去观照,去分析,那就是:越分析越觉得净土法门不可能哪!哪有这个事情哪?很难相信。所以我这几年才深深去倡导:学净土法门的人不仅在行上要一门深入,而且解上也必须一门深入,先看净土五经一论,先看净土宗祖师的书。如果把通途学得太多了,他就已经建立那么一个参照标准了。他情不自禁的先入为主,用那个标准来分析净土法门。你就没办法。所以要了达净土往生的这种特殊性,你才能够产生深信。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