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楞严经原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从“大分裂”到“大一统”,少林武术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导读:从“大分裂”到“大一统”,少林武术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从“大分裂”到“大一统”,少林武术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武术在少林寺中的角色转变体现了武术在少林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禅武融合的程度。

一、护寺卫法的工具

少林建寺于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频繁,山贼匪患肆虐,各地军阀乘机抢夺土地兵马钱粮以扩大自己的实力。而此时,地处中原腹地且拥有大量田产和粮食的少林寺不免成了贼匪军阀抢掠的对象。

为了寺院的安全和佛法的永驻,寺僧们不得不习武拒敌,他们一边修禅打坐,一边习练武术,碰到山贼匪徒时可以一展身手来保卫寺院。据嵩山地方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各地军阀争相逐鹿中原,不少失去家园的人们纷纷逃入嵩山一带落草为寇,他们以烧杀抢掠为业,经常对少林寺进行洗劫,少林寺僧不得不放下佛经,拿起日常劳作的工具以拒敌,久而久之,少林寺僧习武拒敌成为了少林佛门一大特色,这一特色逐渐发展并最终演化成少林武术。

因此,寺僧为了保护寺院财产和佛法延续而习练武术,武术也因为寺院这种世俗化的需求而被吸纳进入少林,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术作为一种护寺卫法的工具而被留在少林寺院之内并为寺僧们不断习练演化。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和现实的需求不断转变,武术在少林寺中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

二、修身入道的法门

武术作为社会动荡时期少林寺的一种护寺工具,随着社会的变革更替其角色和作用会逐步发生改变。当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大统一后,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使得武术不得不另寻合理的存在理由以便更好的扎根寺院。

当历史走进唐朝,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此时的佛教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信徒的增多,影响力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但是,此时的佛教仍然以坐禅为主要修持方法,坐禅固然有一定的调节身心作用,但长久坐禅会导致寺僧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等症状,这一状况会极大影响寺僧的日常修行活动,对于佛法的弘扬不利。

于是一些僧人通过习练武术来强身健体,身体健康了佛法修行就可以得到很好地执行,于佛于己都有利。后来,禅宗六祖慧能创立顿教法门,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单刀直入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要求人们“彻见心性”即可“立地成佛”,不再一味的强调坐禅,而是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求得自己“本真”,只要能“见性”任何修行方式都可以用。

所以,慧能这一革命性创举将成佛这一高不可攀的憧憬变为了现实,更为可贵的是,这一变革赋予了武术新的使命——习武悟道,通过武术修炼可以悟入佛道。由此,武术就成为了一种参禅悟道的法门,任何僧人都可以通过武术的修习获得“顿见自性”的佛门境地。

三、弘法救世的工具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国,几经兴衰,南北朝时期,达摩禅的到来为佛教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使佛教在隋唐之际出现了勃兴,但随后,朝代更替社会变革引起佛教起起落落几经周折,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思潮导致佛教陷入了衰落的境地,佛教面临“破产”的危险。

此时,佛门重地少林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和弘扬少林文化的需要,少林寺方丈及有关负责人充分挖掘少林武术这一品牌,以少林武术为载体宣扬少林佛法,使更多的人通过少林武术来认识佛教、学习佛教。

2005年,在少林方丈永信大师的支持下,少林寺成立了 “少林功夫表演团”,组织少林武僧随团出国巡回表演,通过这种最原始但最有效的途径向世人展示精彩绝伦的少林武术和博大精深的少林佛法。

对于组织少林功夫表演团的初衷,永信大师曾有过经典的描述,他说:“如果你去给人家讲禅法,人家搞不懂,不理你。然而你如果给人家讲少林武术,人家会很高兴。”所以,少林寺本着弘扬少林禅法为目的,把少林武术作为一个载体,通过少林武术来宣扬少林禅法。

由此,武术不仅是少林寺僧参禅悟道的法门,而且还是少林借以弘扬佛法的工具,通过少林武术使更多的人来学习禅法、了解禅法、实践禅法的修行,帮助人们解脱世俗世界的痛苦。

综上所述,武术进入少林寺院是由寺院对武术某种世俗的需求所致,而当武术进入少林寺之后,其在少林的作用随着少林世俗需要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最终武术与少林禅法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武术修行成了少林修禅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少林寺不但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便法门,而且还可以将少林禅法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释永信《少林功夫》

刘广凯《论少林“禅武合一”的文化渊源》

少室山人《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

康庆武《少林武术与禅宗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