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楞严经原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仁清法师:《般若70义甘露滴》道智(4)

导读:仁清法师:《般若70义甘露滴》道智(4) 大乘见道:“了知大乘道之道智”中有:大乘见道、大乘修道。大乘修道作用外,又分五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正行修道、清净修道。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中...
仁清法师:《般若70义甘露滴》道智(4)

大乘见道:“了知大乘道之道智”中有:大乘见道、大乘修道。大乘修道作用外,又分五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正行修道、清净修道。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中,有五法是修道。

“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修持大乘见道,将得此世及其他生世的解脱、遍智等大胜利。

“自心具有之补特伽罗,其心续中现证空慧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彼乃大乘见道定义。”

“谛现观”是见道,“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大乘谛现观须要本身心续具有之补特伽罗心中的证空性慧,有证空性慧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就是大乘见道。

一般而言,道智不一定要现证空性,可是道智必须被证空慧摄持,现证空性慧不被道智周遍,道智的辅助一定要证空慧;同样,大乘见道不周遍(不都是)证空慧,但大乘见道的辅助一定要证空慧;所以,“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大乘见道”三者都需要证空慧,都需要具足:发心、回向、证空慧等助力。所以,也可以说,“本身心续具有之补特伽罗心中的发心、回向、证空慧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即称为大乘见道”。

大乘见道不都是证空慧,大乘见道必须以证空慧摄持(辅助)。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也必须以证空慧摄持(辅助),也必须具足发心、回向、证空慧等助力。

“道智”与“现证空性慧”二者有四句关系(四句料拣):

1、不是“道智”,是“现证空性慧者”,如大乘资粮道,大乘加行道者、声闻、独觉、特殊的未入道者。因为道智在大乘圣者心续中才有。

2、是“道智”,不是“现证空性慧”者,如大乘见道者、修道者,其心续中的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皈依、布施等。静虑可有现证空性慧,故不含在此。

3、是“道智”,也是“现证空性慧”者,如大乘见道的无间道、解脱道,大乘圣者心续之现证空性慧。

4、不是“道智”,也不是“现证空性慧”者,如瓶、柱等。

道智与基智的四料拣:

1、不是“道智”,是“基智”者。如独觉圣者心续中的现证二空之智。

2、是“道智”不是“基智”者。如大乘圣者心续中的证空慧、菩提心、布施等。

3、是“道智”也是“基智”者,如大乘圣者心续中的现证二空等。因为大乘圣者智是道智,住于小乘证悟种类故是基智。

4、不是“道智”也不是“基智”者。如:瓶、柱等。

“基智”与“相智”的关系只有三句。因为没有“是相智,而不是道智者”。

“其中分三:大乘见道根本智、大乘见道后得智、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根本智”,根本定时主要集聚智慧资粮;后得位时,主要集聚福德资粮。“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既非大乘见道的根本定,也非后得位。

大乘根本智主要禅修空性,入空性根本定时,只是空性现前,此时之智称为根本智,此时,入根本定的补特伽罗心续中虽仍有菩提心、大悲心等福德资粮类的心识,但是处于休眠状态(潜伏状态),因此,此时他的心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既不是根本智,也不是后得智,而是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

在根本定中正对治遍计执实,并加以断除。出定在后得位时,是要积聚广大资粮再去入定断除俱生执实。若无广大福德资粮,空性根本定无法有力地断除俱生执实。

当悲心、菩提心、布施等福德资粮现行时,证空慧等智慧资粮无法现行,处于休眠状态。反之亦然。即是十地菩萨也是如此,成佛后,福德、智慧资粮可同时现行,菩提心和证空慧也同时现行。

福德资粮是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法身的因,在有学道时,必须福、慧双修,才能在未来成就佛的二身。

总之,大乘见道根本智或后得智现行时,那些不现行,处于休眠状态的大乘见道,即称为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

广说如:《现观庄严论》:“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真如与诸智,无互能所依,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无量无二边,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慈等及空性,证得佛陀性,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是道智刹那”。

“界限:唯大乘见道。